孟子中含有齐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齐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齐关键字的句子

[qí]

释义:

第二部分
1

整齐;平齐。

2

引申指物体平直或两者表面相平。

3

指思想或行动一致;同心协力。

4

正;正常。

5

相同;一样。

6

犹如;好像。

7

齐备;齐全。

8

一齐;都。

9

召集;集合。

10

陈列;并排。

11

谓布列。

12

平等;平均。

13

平静;宁息。

14

谓同某一线或点取齐。指高低一样。

15

告诫;戒饬。

16

整治;整理。

17

传说中的古乐曲。

18

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分封的诸侯国。

19

古地名。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为战国地,以后仍沿称为

20

朝代名。

21

末起义军领袖黄巢所建的政权。

22

“脐”。肚脐。

23

“脐”

24

“脐”。当中;中央。

25

“脐”。适中。

第三部分
1

古指长衣下部的缉边。

2

泛指长衣的下䙓。

3

谓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

4

引申指丧服。参见“齐衰”“齐斩”

5

“资”。财物。

6
7

“茨”。蒺藜。一种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8

“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

第四部分
1

“剪”。修剪;截断。

2

“醮”。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

第五部分
1

“跻”。升;登。

2

“齑”。指用酱拌和切碎的菜和肉。泛指酱菜或腌菜。

第六部分
1

庄重;严肃恭敬。

2

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庄敬。

3

古人祭祀或典礼所居的宫室,所用的器物。参见“齐宫”“齐服”“齐牛”

第七部分
1

后作“剂”。将多种药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

2

泛指药料。

3

后作“剂”。调剂;调和。

4

后作“剂”。酌量。

5

后作“剂”。分量。

6

后作“剂”。量词。多用以计量药物。

7

后作“剂”。指调味品。

8

后作“剂”。差别。

9

带糟的浊酒。

10

引申指酿造。

11

合金。

12

界限。

13

指极限。

14

限制;局限。

15

“济”。成功;成熟。

16

“济”。助长;辅助。

17

“济”。止息;平定。

18

“济”。好;顺利。

19

“齌”。疾。敏捷;快速。参见“齐给”“齐疾”

20

“齌”。疾。明智。参见“齐圣”

21

“齌”。疾。辨明。

列表:

  • 1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 2

    宣王问曰:“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3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4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5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国其庶几乎!”

  • 6

    曰:“王之好乐甚,则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 7

    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 8

    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9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10

    “昔者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11

    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 12

    孟子谓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13

    孟子见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14

    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15

    孟子见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斵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彫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彫琢玉哉?”

  • 16

    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 17

    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18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之彊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19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楚。事乎?事楚乎?”

  • 20

    滕文公问曰:“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 21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 22

    孟子曰:“子诚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 23

    曰:“以王,由反手也。”

  • 24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 25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26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 27

    曰:“恶!是何言也!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人莫如我敬王也。”

  • 28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 29

    陈臻问曰:“前日于,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 30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 31

    蚔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人曰:“所以为蚔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 32

    孟子为卿于,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 33

    公孙丑曰:“卿之位,不为小矣;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 34

    孟子自葬于鲁,反于,止于嬴。

  • 35

    人伐燕。或问曰:“劝伐燕,有诸?”

  • 36

    孟子去,宿于昼。

  • 37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 38

    孟子去。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 39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 40

    孟子去。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41

    孟子去,居休。

  • 42

    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非我志也。”

  • 43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44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 45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 46

    孟子曰:“昔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彊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47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 48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楚虽大,何畏焉?”

  • 49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语也,则使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 50

    曰:“使人傅之。”

  • 51

    曰:“一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嶽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52

    孟子曰:“于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 53

    曰:“仲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鶃鶃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 54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

  • 55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昔。”曰:“昔昔,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 56

    孟子告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57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 58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 59

    子思居于卫,有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

  • 60

    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 61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62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 63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 64

    “孔子之去,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 65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 66

    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 67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68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 69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闲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 70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緜驹处于高唐,而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覩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 71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 72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 73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74

    孟子自范之,望见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 75

    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朞之丧,犹愈于已乎?”

  • 76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 77

    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 78

    盆成括仕于。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