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含有得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得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得关键字的句子

[de]

释义:

第一部分
1

获得,得到。

2

指收获,得益。

3

捕获。

4

指被捕获;被逮捕。

5

成功;完成。

6

特指得胜。

7

演算产生结果。如: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8

贪得。

9

得利;得益。

10

得生。

11

有。表示存在。

12

有。表示估量或达到某个数量。

13

有。表示发生或出现。

14

适宜,得当。

15

引申为正确。

16

中。伤害。

17

中。击中。

18

中。谓考试中式。

19

知晓;明白。

20

指被发觉。

21

满足;得意。

22

亲悦;融洽。

23

值,遇。

24

与,给。

25

到,抵达。

26

待,等到。

27

犹言行,可以。

28

犹言算了。表示不满或禁止。

29

用在动词前表示能够。

30

岂,怎。

31
32

“德”。德行。

33

“德”。感恩。

第二部分
1

需要。

2

必须。

3

将要。

第三部分
1

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可能,能够。

2

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结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3

助词。犹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4

助词。犹着。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5

助词。犹的。

列表:

  • 1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 2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闻乎?”

  • 3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4

    曰:“王之所大欲可闻与?”王笑而不言。

  • 5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6

    曰:“可闻与?”

  • 7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闻与?”

  • 8

    孟子对曰:“有。人不,则非其上矣。不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9

    王曰:“王政可闻与?”

  • 10

    曰:“国君进贤,如不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11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斵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彫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彫琢玉哉?”

  • 12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 13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彊为善而已矣。”

  • 14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免焉。如之何则可?”

  • 15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 16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 17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 18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闻与?”

  • 19

    “告子曰:『不于言,勿求于心;不于心,勿求于气。』不于心,勿求于气,可;不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 20

    曰:“有。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 21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22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23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24

    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 25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 26

    曰:“此非距心之所为也。”

  • 27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 28

    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 29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 30

    孟子曰:“可。子哙不与人燕,子之不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 31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 32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 33

    曰:“非也。于崇,吾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 34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借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 35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贤?”

  • 36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 37

    “尧以不舜为己忧,舜以不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 38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彊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39

    孟子曰:“是焉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志与民由之,不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40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 41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矣;引而置之庄嶽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42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 43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平土而居之。

  • 44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 45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 46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 47

    孟子曰:“三代之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 48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49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 50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天下有道:其民,斯天下矣;其民有道:其心,斯民矣;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敺鱼者,獭也;为丛敺爵者,鹯也;为汤武敺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敺矣。虽欲无王,不可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 51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 52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 53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 54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55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 56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之也。自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之也。”

  • 57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之,坐以待旦。”

  • 58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 59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 60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罪于父,不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 61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 62

    孟子曰:“告则不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 63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 64

    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妻也。”

  • 65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其所哉!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其所哉?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 66

    曰:“象不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 67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而臣,父不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 68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 69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而子也。”

  • 70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之不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 71

    孟子曰:“其详不可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 72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 73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74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 75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76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具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77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78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之,不思则不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 79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 80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妻;不亲迎,则妻,必亲迎乎!”

  • 81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食;不紾,则不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妻;不搂,则不妻,则将搂之乎?』”

  • 82

    曰:“交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 83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闲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 84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之邹,储子之平陆。”

  • 85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与?”

  • 86

    “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 87

    “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乎?”

  • 88

    孟子曰:“求则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之有命,是求无益于也,求在外者也。”

  • 89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亟见之。见且犹1不亟,而况而臣之乎?”1. 犹 : 或作“由”。《孟子正义》作“由”。

  • 90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志,泽加于民;不志,脩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91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民财,善教民心。”

  • 92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具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93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 94

    曰:“夫舜恶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 95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 96

    孟子曰:“不仁而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天下,未之有也。”

  • 97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乎丘民而为天子,乎天子为诸侯,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98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廀也?”

  • 99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100

    孟子曰:“孔子『不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故思其次也。”

  • 101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欲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