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含有命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命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命关键字的句子

[mìng]

释义:

第一部分
1

教令,政令;王命,朝命。

2

告诉;告诫。

3

差遣;指派。

4

指命令,下令。

5

任命。

6

天命;命运。

7

指命宫。

8

生命;寿命。

9

生存;生活。

10

“名”。名称;名字。

11

“名”。命名;称为。

12

“名”。著名。参见“命世”“命世才”

13

呼唤,招呼。

14

指邀请;宴请。

15

运用,使用。

16

文章体裁之一,帝王的诏令。

17

帝王按官职等级赐给臣下的仪物,如玉圭、服装等。

列表:

  • 1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2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 3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4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 5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 6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 7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 8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 9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 10

    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 11

    然友反,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 12

    然友反。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 13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 14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闲曰:“之矣。”

  • 15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彊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16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7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 18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自求多福。』”

  • 19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

  • 20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焉,是犹弟子而耻受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 21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 22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 23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 24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 25

    “天与之者,谆谆然之乎?”

  • 26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 27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也。孔子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 28

    曰:“以君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 29

    万章曰:“孔子,君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 30

    “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 31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也。”

  • 32

    孟子曰:“莫非也,顺受其正。是故知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也。桎梏死者,非正也。”

  • 33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34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也,有性焉,君子不谓也。”

  • 35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而已矣。”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