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贰
汉字贰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贰
-
Unicode码:\u8d30
-
GBK码:B7A1
-
实体:贰
-
繁体中文:貳
-
发音与释义:
发音
而至切,去至,日。
副手;副职。
夫太子,君之贰也。
贰,副也。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国朝枢密之名,其长为使,则其贰为副使;其长为知院,则其贰为同知院。
国家稽古建官,政分六曹,有长以提领挈纲,有贰以分猷佐理。
辅佐。
《周礼》六典,冢幸贰王而理天下。
稽于谟训,谋及大臣,用建亲贤,以贰神器。
予贰机衡重,君掌食货繁。
中国宜设布政司以专方面,如明制,其余诸曹,各以佥事贰司。
参见“贰公”。
增益;增添。
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一贰。
三贰,三益副之也。
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
尹知章注;“贰,谓再益。”
复制副本。
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
副写藏之。
谓王有诏敕颁之事,则当副写一通藏之,以待勘校也。
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着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
指副本。
《周官》:司寇凡大盟约,莅其盟书,登于天府。太史、内史、司会、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
数词。“二”的大写。 《易‧系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贰,二也。谓吉凶二理。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
可使市无二贾。
贰人者,皆可任监司或繁剧郡守。
谢在杭云:‘今文书中一字至十字,皆用同音画多者,以防作伪。其中壹、贰,音义具同。’
再次,重复。
虽贰不辞。
贰,谓重殽膳也。
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
若夫七律,起伏安顿,承接照应,八句之中,情事互宣,七字之中,波澜莫贰。
匹敌;比并。
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
贰,敌也。
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分势不贰,庶适不争。
不令庶子贰适也。
见恪贵盛,世莫与贰。
不信任;怀疑。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谓萧瑀端直绠亮近贞,性多猜贰近褊。
而密克威支则仪的如是,决无疑贰也。
不专一;怀有二心。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
孔传“君丧其德,则众民皆二心矣。”
于时蒸民,罔敢或贰。
言是时众民无敢有二心于莽者。
无何,伪署为宰相,有告其贰者,元平断一指自誓。
部下渐携贰。
离异;分裂。
子盍蚤自贰焉。
贰,犹别也。
自是始贰于更始。
贰,离异也。
弗贰以二,弗参以三,惟精惟一,万变是监。
金主复遣翰林待制耶律绍文至驿谕奉使王伦,言:‘卿留云中无还期;及贷之还,曾无以报,反间贰我君臣。’
违背;背叛。
寡君命下臣于朝曰:‘阿下执事。’臣不敢贰。
贰,违命也。
诸部有贰者,使讨之,无不克。
向者波斯本为印度之屏蔽,今复贰英而助俄。
指叛逆者。
征会讨贰,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
变易;变化。
古者长民,衣服不贰。
变易无常谓之贰。
犹业。事务。
初一,载幽贰,执夷内。
贰,业也。
通“忒”。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贰’当为‘貣’之讹。‘贰’音他得切,即‘忒’之借字也。
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
贰乃貣之误字。
古国名。故地在今湖北省广水市境。
楚屈瑕将盟贰轸。
贰轸,两国名。
《春秋传说汇纂》以为贰在今湖北省应山县境,轸在今应城县西。两国其后皆为楚灭。
姓。
北魏有贰尘。见《晋书‧姚兴载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