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蚩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发音
赤之切,平之,昌。
老实;痴愚。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儿大黠,宗室无蚩者。
蚩,痴也。
任葵尊通政督学奉天,革生童纳金之陋习。上知之,戏示百官曰:‘是蚩者,乃不识钱。’
参见“蚩蚩”。
见“蚩眩”。
海兽名。
蚩盖海兽之名,水之精也,可以厌火,今作鸱,殊误。
参见“蚩尾”、“蚩吻”。
象声词。参见“蚩然”、“蚩蚩”。
通“嗤”。嘲笑;讥笑。 《后汉书‧明帝纪》:“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谄子蚩也。”
而茅蓬不能动万钧之铿锵,侏儒不能看重仞之弘丽,因而蚩之,谓为凡愦。
性甘劳苦,然好兴作,滨塞掘阱植兵,以邀虏径,议者蚩其不切事。
初,茂(卓茂)到县,有所废置,吏民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
参见“蚩笑”、“蚩薄”。
通“媸”。丑陋;丑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
有天下之是非,有仁人之是非,在此为美兮,在彼为蚩。
参见“蚩妍”。
姓。相传为蚩尤之后。见《通志‧氏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