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脩
汉字脩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脩
-
Unicode码:\u8129
-
GBK码:C391
-
实体:脩
-
繁体中文:脩
-
发音与释义:
第一部分
(脩,修)
第二部分
发音
息流切,平尤,心。
干肉。
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
脩,脯也。
贾公彦疏:“加姜桂锻治者谓之脩,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则脩、脯异矣。
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先郑云:
接武茅茨,凉过大夏;扶寸肴脩,味逾方丈。
致送教师的薪金。参见“脩金”。
干枯。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
脩,且干也。
寒则凋,热则脩。
《释名‧释饮食》曰:‘脩,脩缩也,干燥而缩也。’热则脩者,言热则干缩也,正与‘寒则凋’同义。
同“修”。特指整治(饮食)。 唐张读《宣室志》卷七:“会尚食厨吏脩御膳,以鼎烹鸡卵。”
同“修”。制定;设置。 《淮南子‧本经训》:“立仁义,脩礼乐。”
脩,设也。
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
起今后,本州所贡洞庭柑橘,候见敕旨,即得供进,不得脩为常贡。
同“修”。举行;行。 《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脩封禅。”
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脩祭祀。
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脩君臣之礼。
同“修”。儆戒。 《国语‧鲁语下》:“吾冀而朝夕脩我曰:‘必无废先人。’”韦昭注:“脩,儆也。”
同“修”。谓戒备,防备。
同“修”。整饬。整顿。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
同“修”。整饬。谓处理合宜,有条不紊。 唐韩愈《董公行状》:“职事脩,人俗化,嘉禾生,白鹊集。”
同“修”。整饬。端正恭谨。 宋曾巩《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居官,虽小法,未尝不慎,而不为察察于人,有所能容。其大意如此。故所至士大夫爱其脩,而百姓归其恕。”
同“修”。备办。 《国语‧周语中》:“脩其簠簋,奉其牺象,出其尊彝,陈其鼎俎。”
脩,备也。
脩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兮幸临。
学生不敢具酌,只脩一饭在此,以犒手下从者。
同“修”。修养。 《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壮者以暇日脩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为人孝友温良,以清静为学,而以淡泊自足。行脩于家,而誉闻于乡。
同“修”。特指修行。 唐贾岛《青门里作》诗:“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脩。”
同“修”。遵循。 《商君书‧更法》:“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脩。民无脩,则迷惑失道。
初,孝宗虽脩绍兴故事,复与虏通使,而以其间讨军政,讲边备,阴择奇材,为有事之用。
同“修”。学习;研习。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脩,习也。
脩诗贲道,称图照言。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脩释典。
同“修”。编纂,撰写。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春秋》,左氏丘明所脩。”
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臣等﹞共加采访,并寻检诏敕,脩成《顺宗皇帝实录》五卷。
蜀人夜表其(李昊)门曰:‘世脩降表李家’,当时传以为笑。
同“修”。长。指空间距离大。 《诗‧大雅‧韩奕》:“四牡奕奕,孔脩且张。”
脩,长。
双枚既脩,重桴乃饰。
双枚,屋内重檐也……言重檐既长,因达于外。
秦吴脩且阻,两地无数金。
同“修”。长。指时间久。 《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之君臣民,主社稷,治国家,欲脩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脩盈?
脩,长也;盈,满也……乃知鲧恶长满天下也。
形神调则生理脩。
同“修”。长度。 《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
脩,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令堂脩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脩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
以为勾广三,股脩四,径隅五。
从者谓之脩,股亦脩,脩,长也。
襛纤得中,脩短合度。
同“修”。长处。 《淮南子‧齐俗训》:“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
同“修”。美好;善良。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但恐衰老渐至,美名不立。
伊中情之信脩兮,慕古人之贞节。
脩,善也。
﹝胡睡芗﹞慧而外姱,颖而中脩。
同“修”。指贤人。谓修德之士。 《楚辞‧离骚》:“謇吾法夫前脩兮,非时俗之所服。”
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代远贤,固非今时俗之人所可服行也。
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汉世所宜遵前脩也。
勤祖先之所贻,勉汲汲于前脩之言。
同“修”。勉励,激励。 《国语‧楚语下》:“若其宠之,毅贪而无猒,既而得入,而曜之以大利,不仁以长之,思旧怨以脩其心,苟国有衅,必不居矣。”
脩者,勉也……言思旧怨以勉励其心也。
参阅《淮南子‧脩务训》题解。
同“修”。胡须。
同“修”。姓。 汉有屯骑校尉脩炳。见《广韵‧平尤》。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发音
第五部分
发音
他彫切,平萧,透。
通“条”。
纲目。
举其脩,则有理。
脩……谓纲例也。
脩,即条字也。条必有理,故曰举其条,则有理。
古县名。
脩,莽曰脩治。
脩,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