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汗

汉字汗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 Unicode码:
    \u6c57
  • GBK码:
    BAB9
  • 实体:
    &#x6c57
  • 繁体中文:
  • 发音与释义:
第一部分
1

发音

拼音hàn
注音ㄏㄢˋ
切音

侯旰切,去翰,匣。

《广韵》
2

人和高等动物汗腺排出的液体。

其大号。

人遇险阻,惊怖而劳,从体出。

心悲物泪出,心愧物出。

微芳起两袖,轻染双题。

藕花珠缀,犹似凝妆。

伤风的毛病,只要多出一点儿,那就自然会好的。

3

出汗;使出汗。

胸喘肤,人极马倦。

自古论病,惟伤寒最为危急,其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应下,差之毫厘,辄至不救。

又阅旧稿,一读一。读竟,重衣尽湿。

 

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刘向《别录》曰:‘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间谓之者,去其也。

参见“汗竹”“汗青”。 

5

汗湿。

他光着脚,穿一件白衫,已经透了,贴在身上。

 

6

“旱”。 《灵枢经‧九宫八风》:“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

7

焊接。今作“焊”。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颜师古注:“胡桐亦似桐,不类桑也。虫食其树而沫出下流者,俗名为胡桐泪,言似眼泪也。可以汗金银也,今工匠皆用之。”

8

姓。

战国时有汗明。见《战国策‧楚策四》。

第二部分
1

发音

拼音hán
注音ㄏㄢˊ
切音

胡安切,平寒,匣。

《广韵》
2

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可。蕃王称。

咸丰四年,土谢图车臣两部、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

诸贝勒大臣在的家里宴会、集议国事时,大福晋饰金佩珠、锦缎妆扮,倾视大贝勒。

第三部分
1

发音

拼音gān
注音ㄍㄢ
切音

古寒切,平寒,见。

《广韵》
2

古地名用字。

3

余汗县。在今江西省余干县境。

《旧唐书‧地理志三》:“余干县豫章郡,古所谓汗越也。汗音干。

4

朝去‘水’旁。”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