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帖
汉字帖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帖
-
Unicode码:\u5e16
-
GBK码:CCFB
-
实体:帖
-
繁体中文:帖
-
发音与释义:
第一部分
发音
他协切,入帖,透。
写在丝织物上的标签。
书法术语。指供临摹或欣赏的墨迹或印本。亦以称碑刻的拓本。
书成祓禊帖,唱杀畔牢愁。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李白﹞尝作行书,有‘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尤飘逸,乃知白不特以诗名也。
若夫文臣学士书体之美,魏晋以后,始以为名矣;唐以后,始以为学矣;南唐、北宋,始刻于石,以为天子右文,儒生好古,颇在于是矣,名为帖。
对联,楹联。
元统间,余为奎章阁属官,题所寓春帖曰:‘光依东壁图书府,心在西湖山水间。’
写春帖付男坰,寘于山居。
第二部分
发音
官府文书,公文。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
谓批示、指令。
已帖县令具人船迎。
吾为宣武节度使,且国舅也;汝在中书,乃帖我!
冥府帖本司勾摄入狱。
证券;单据;凭证。
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
招帖。
百姓那得家家题门帖卖宅?
符箓。
你只上山去将帖儿揭起,我就出来了。
名帖,拜帖。
相传六部尚书、侍郎、大小九卿,于内阁用双帖,报之单红;五部及九卿,于冢宰用双帖,亦报之单帖。
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我的意思了。
请柬,知单。
窦知府随发帖请酒。
有字的纸片。
你看那树上是个什么纸帖儿。
盟帖;庚帖。
这梅少爷是公公的门生,又合玉郎换帖。
箭靶。
﹝萧琮﹞兼善弓马,遣人伏地着帖,琮驰马射之,十发十中,持帖者亦不惧。
箭头破帖浑无敌,杖底敲球远有声。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剂俗称一帖。
我有一帖药,其名曰阿魏。
却教大娘子自去赎一帖心疼的药来。
老残道:‘今日吃两帖,明日再来覆诊。’
第三部分
发音
贴,粘。
当窗理云鬓,挂镜帖花黄。
晡后,太子遣使者赍小金合,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
大粒的汗,从额头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背心。
补偿;添补。
追欢逐乐少闲时,补帖平生得事迟。
商贾入纳外郡,纲运悉同,见钱无欠数,帖偿脚乘之费,竞欲得之。
镶嵌。
南窗帖云母,北户映琉璃。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砌垒。
帖石防隤岸,开林出远山。
兼领。
《晋书‧温峤传》:“豫章十郡之要,宜以刺史居之。
圣旨每以蝉冕不宜过多,臣与王俭既已左珥,若复加戢,则八座便有三貂。若帖以骁游,亦不为少。
长庆初,以力战拜监察御史。名藩振迹,初加驭贵之荣;宪府扬威,更帖承华之秩。
贴伏;靠近。
读书须将心帖在书册上,逐字看得各有着落,方好商量。
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
平定;安定。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帖荆。
沉谋藏未露,邻境帖无喧。
只是禄山呵……狼性子终难帖。逗的鼙鼓向渔阳动也。
指拂平,熨平。
王看竟,既不笑,亦不言好恶,但以如意帖之而已。
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
凡官民地,于水道蓄泄相关,毋擅行垦。傥帖己业,私垦塘堰陂泽为田,立予惩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