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夏
汉字夏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夏
-
Unicode码:\u590f
-
GBK码:CFC4
-
实体:夏
-
繁体中文:夏
-
发音与释义:
第一部分
发音
胡雅切,上马,匣。
大。
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人谓夏者大也,非时之所谓夏也。予曰:古人以厦为大者,非无取义。夏日之屋,非大不凉,与三时有别,故名厦为屋。训夏以大,予特未之详耳。
参见“夏屋”。
大屋;大殿。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夏,大殿也。
冬有穾夏,夏室寒些。
夏,大屋也。
五色。
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
染夏者,染五色。
琢琱而佩环,染夏为裳衣。
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
蛮夷猾夏,寇贼奸宄。
夏,华夏。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谣。
夏,诸夏也。
指中夏,中原地区。
其先姓乌石兰,九代祖猛,始从拓跋氏入夏,居河南。
夏,谓中夏也。
禹乐名。
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夏》,禹乐名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
泛指大乐歌。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夏,大也……乐歌大者称夏。
舞名。文舞。
始初也,谷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佾之言列,八人为列,又有八列,八八六十四并执翟雉之羽而舞也。
注:独奏文舞。释曰:‘礼有文舞,有武舞。文舞者,羽籥是也。’
两军相见……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舞》,《夏籥》序兴。
夏,文舞也。
水名。
夏水。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从湖北省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水名。
汉水的别称。
王沿夏,将欲入鄢。
夏,汉别名。顺流为沿,顺汉水南至鄢。
佛教语。僧徒称年为夏。
《尔雅》注云:‘一终名岁。’又‘取岁星行一次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皆据一终为名,今比丘或言腊,或云夏,言两同其事也。一终之义。
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也称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横山西北)。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自立为王,国号夏。初建都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次年迁洛州(今河北省永年东南)。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北宋仁宗时,党项羌贵族赵元昊所建。史称西夏,亦简称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元末明玉珍所建。都重庆。
姓。
第二部分
发音
胡驾切,去祃,匣。
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阴历四月至六月。
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展眼已是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