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和
汉字和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和
-
Unicode码:\u548c
-
GBK码:BACD
-
实体:和
-
繁体中文:和
-
发音与释义:
第一部分
发音
户戈切,平戈,匣。
和顺;平和。
惟民其敕懋和。
民其戒敕,而勉于和顺也。
汉中尉至,王(淮南王)视其颜色和。
其为人贤而有材,志刚而气和。
事上以敬,处下以和。
和谐,协调。
其声和以柔。
适中;恰到好处。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和,不刚不柔。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和,刚柔适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
指身体健康舒适。
岂谓上灵无鉴,复使圣躬违和。
身或不和则药石之,针灸之。
和睦;融洽。
同寅协恭,和衷哉。
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宣宗兴定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
邻村里有一家张姓兄弟,因为不和,分家了。
谓使和睦;使融洽。
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
温和,气候温暖。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是日风和日丽,众多官员都来祭奠。
参见“和暖”。
调和;调治;调适。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和,调也。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金灶新和药,银台旧聚神。
﹝那人﹞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今子从楚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
﹝魏惠王﹞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翠眉红脸和回鹘,惆怅中原不用兵。
孽龙在途中投拜,欲求与真君讲和,后当改过前非。
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强许多倍,而我们能够打胜,迫使他们不能不和下来。
参见“和难”。
谓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如:这盘棋和了。参见“和局”。
犹合。汇合;结合。
阴阳和而万物得。
和,犹合也。
连带。
紫芽嫩茗和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
要去梁山泊叫千百个人来,打此二龙山,和你这近村坊,都洗荡了!
我们不仅没有和根推翻它,甚至还时时回护着它。
介词。犹连。表示强调某一词或词组。
老去和头全换却。
衡阳犹有鴈传书,郴阳和鴈无。
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
介词。犹给,替。
你和他从头里传消息,沿路上曾撞着谁?
你去和我叫船主来。
介词。犹向。
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也是一样。
他和我买书,想赖我的书价。
我只从报馆拿十块钱,不和家里要钱。
介词。犹同。表示比较。
这不是和那作小说的一般,故意装点出来的么?
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犹与。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戏文演得好和歹,一时总散,何必太认真乎?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气愤和失望和凄凉,使伊不能不再掘那墙角上的新洞了。
象声词。参见“和和”。
古代军队营垒之门。
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次和树表,司铎授钲。
明戎政之果毅,距华盖于垒和。
和,军营之正门也。
引趫武之师,移和制邑。
古乐器。古军乐器錞于。
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
和,錞于。
古乐器。小笙。
三笙一和而成声。
《尔雅》曰:笙小者,谓之和。
十三簧者。
笙、和、箫、篪、埙皆一,在堂下。
棺题,棺材两头的突出部分。
﹝古冢﹞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
复室空空无人居,储寿材八方及前和二。
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演奏。
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
是以徒歌谓之谣,徒吹谓之和。
古代吴声、西曲的最前面部分称“和”,犹今之引子。 明杨慎《升庵诗话‧乐曲名解》:“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数学名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总数。勾股术中有勾股和之称。
句股和,求股求句。
有句股和,有截阔截长和,有截积,求句。
如:四加五的和是九。
古代巧匠名。
通“宣”。宣布。 《书‧盘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
和,俞樾读为‘宣’,是也。和吉言即宣布吉言。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和,读为‘宣’,谓布其德教,宣其禁令也……古声宣与和相近,故宣字通作和。
姓。
后汉有和海。见《后汉书‧党锢传》。
第二部分
发音
胡卧切,去过,匣。
亦作“龢”。
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亦有与自己诗词应和者,如唐王初有《自和〈书秋〉》。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
和,答也。
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有浙妓温冷香者,寓于吴,有《咏柳絮》四律,沸传吴下,好事者多和之。
附和;响应。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絪(郑絪)等从而和之,议始定。
答应;允许。
﹝赵炳﹞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
和,犹许也。
第三部分
发音
第四部分
发音
掺合;混杂。
作毡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
给我吃好的,吃大米白饭,她自己却在饭里和上菜或者豆子。
犹会。与“一”连用,表示短暂的时间。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睡朦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
量词。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犹次、道。
晴雯服了药,至晚间又服了二和。
如:这衣裳已经洗了三和。
第五部分
发音
谓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人的牌达到规定要求,取得胜利。
钮知府不听牌则已,听了牌没有不和的,却都是郑善昌发的。
我现在老了,记性坏了。今天打牌有一次连和也忘记了。
我瞅见四爷正在打牌,手气好,连着‘和’三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