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仞
汉字仞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仞
-
Unicode码:\u4ede
-
GBK码:D8F0
-
实体:仞
-
繁体中文:仞
-
发音与释义:
发音
而振切,去震,日。
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者,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七尺曰仞也。
杠长三仞。
七尺曰仞。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应劭曰:‘仞,五尺六寸也。’师古曰:‘此说非也。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寻也。’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其高五千仞。
仞,八尺也。
唐以后多从颜师古说。
别涂耸千仞,离川悬百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时,水声如雷;又如地震中,山裂了缝,水就从千仞削壁似的裂缝中漏下去的样子。
参阅宋王观国《学林‧仞》。
测量深度。
度厚薄,仞沟洫。
度深曰仞
。
“认”的古字。承认。 《汉书‧儒林传‧孟喜》:“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云受孟喜,喜为名之。后宾死,莫能持其说。
公理者,犹云众所同仞之界域。
“认”的古字。辨识。 南唐冯延巳《浣溪沙》词:“醉忆春山独倚楼,远山回合暮云收,波间隐隐仞归舟。”
“认”的古字。认为,当作。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元史三‧地理志二》:“宋时诸州皆有郡名,大率沿唐之旧,志皆不载。惟通州五代所置,向无郡名,政和末,始赐名静海,史家遂误仞改州为郡矣。”
通“韧”。柔软而坚固。 《易‧革》:“巩用黄牛之革”三国魏王弼注:“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
通“忍”。 《墨子‧节葬下》:“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
仞,忍字假音。
通“牣”。满,充满。 《史记‧殷本纪》:“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
虚宫观而勿仞。
仞,满也。
自是诸国分并,胜负强弱难得详载。明珠翠羽,虽仞于后宫;蒲梢龙文,希入于外署。
古地名。
春秋楚地。在今湖北省均县境。
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
石溪、仞,据《汇纂》,皆在今均县界,为入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