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典手册:乙
汉字乙拼音、解释、繁体、造句。
乙
-
Unicode码:\u4e59
-
GBK码:D2D2
-
实体:乙
-
繁体中文:乙
-
发音与释义:
yĭ
〡ˇ
〔《广韵》于笔切,入质,影。〕
物屈曲生长貌。
其于十母为甲乙。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
碾压;压抑。
西太守,乙卯金。
李贤注:“乙,轧也。
张孺子,将相器也,宜老其才,即见其名,姑乙之。
鱼腮骨。
狼去肠……鱼去乙。
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
一说鱼肠。
鱼肠谓之乙。
岂虑其烹鱼去乙,或致伤鳞。
投壶飨客鱼无乙,代鼓搜兵马有驔。
食鱼去乙,食李去核。
虎两胁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胁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佩之临官佳,无官人所媢嫉。
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第二;次一等。
令甲,死者不可生,刑者不可息
如淳曰:‘令有先后,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如说是也。甲乙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
泉亦有舶獠曰尸罗,围赀乙于蒲。
同考以波澜简质,度其人已老,请置于乙。
用以代称并列的第二人。
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
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
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表示阅读中止处。 《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
两人每读一书,必乙其处以自程。
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标志着重处。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陆游﹞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
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标志章节段落处。 黄人《〈清文汇〉序》:“句梳字栉,书眉乙尾。”
旧时在书上画“乙”字形符号,打钩。用以计数。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七:“入一钱,乙诸简,将毋纳贿。”
校勘术语。表示勾转倒误。
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校勘术语。表示删削。
佛言本简,今又颇乙去佛赞,此经之文,佛言益简。
校勘术语。指增补。
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文字遗落,后旁添之也。
我国古代乐谱用来记写七音的七种记音符号之一。历代各地所用记音之字互有出入,常见者依次为“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 唐张祜《五弦》诗:“征调侵弦乙,商声过指拢。”
佚庐又仔细再看道:‘只怕还有汽筒呢。’向一根小铜丝上轻轻的拉了一下,果然呜呜的放出一下微声,就象箫上的乙音。
燕子。
再见来巢乙,频闻入市寅。
寅,虎。
姓。
北魏有乙瑰。见《魏书‧乙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