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片帆的唐诗诗句
描写片帆的唐诗诗句。
描写片帆的唐诗诗句
片帆[piàn fān]
释义:
1
孤舟;一只船。
列表:
-
1
片帆浮桂水,落日天涯时。
李颀《李兵曹壁画山水各赋得桂水帆》 -
2
都门数骑出,河口片帆举。
李颀《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苏少府》 -
3
片帆何处去,匹马独归迟。
刘长卿《瓜洲道中送李端公南渡后,归扬州道中寄》 -
4
番禺万里路,远客片帆过。
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 -
5
后时长剑涩,斜日片帆孤。
刘长卿《送李七之笮水谒张相公》 -
6
松江风袅袅,波上片帆疾。
刘长卿《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 -
7
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
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 -
8
终期一艇载樵去,来往片帆愁白波。
刘长卿《岳阳楼》 -
9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张抃《题衡阳泗州寺》 -
10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李白《江行寄远》 -
11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李白《姑孰十咏:丹阳湖》 -
12
片帆左郴岸,通郭前衡阳。
杜甫《入衡州》 -
13
暮天微雨散,凉吹片帆轻。
钱起《早下江甯》 -
14
斜日片帆阴,春风孤客心。
钱起《晚入宣城界》 -
15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张继《重经巴丘》 -
16
都门数骑出,河口片帆举。
韩翃《送山阴姚丞携妓之任兼寄山阴苏少府》 -
17
片帆依白水,高枕卧青州。
韩翃《送张儋水路归北海》 -
18
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
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 -
19
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
李端《送归中丞使新罗》 -
20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崔峒《清江曲内一绝》 -
21
远岫有无中,片帆风水上。
权德舆《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 -
22
风际片帆去,烟中独鸟还。
权德舆《陪包谏议湖墅路中举帆》 -
23
稍稍曙光开,片帆在空碧。
权德舆《晓》 -
24
向月片帆去,背云行雁来。
李溟《无题》 -
25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李赤《姑熟杂咏:丹阳湖》 -
26
五色如丝下碧空,片帆还绕楚王宫。
许浑《酬河中杜侍御重寄》 -
27
两重江外片帆斜,数里林塘绕一家。
薛逢《送剡客》 -
28
两重江外片帆斜,数里林塘绕一家。
赵嘏《送剡客》 -
29
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
赵嘏《江亭晚望》 -
30
片帆秋色动,万里信潮生。
马戴《送册东夷王使》 -
31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李群玉《重经巴丘追感》 -
32
此地别来双鬓改,几时归去片帆孤。
温庭筠《寄卢生》 -
33
山阴何处去,草际片帆通。
李频《送友人下第归越》 -
34
片帆孤客晚夷犹,红蓼花前水驿秋。
李郢《晚泊松江驿》 -
35
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
李郢《江亭晚望》 -
36
身逐片帆归楚泽,魂随流水向秦川。
曹邺《旅次岳阳寄京中亲故》 -
37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汪遵《五湖》 -
38
片帆竿外揖清风,石立云孤万古中。
陆龟蒙《严光钓台》 -
39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 -
40
截湾冲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
方干《路入剡中作》 -
41
红蜡有时还入梦,片帆何处独销魂。
罗隐《三衢哭孙员外》 -
42
官罢春坊地象雷,片帆高指贵池开。
罗隐《送姚安之赴任秋浦》 -
43
可惜人间好声势,片帆羸马不相亲。
章碣《寄江东道友》 -
44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郑谷《登杭州城》 -
45
片帆飞入峡云深,带雨兼风动楚吟。
吴融《送薛学士赴任峡州二首》 -
46
若有片帆归去好,可堪重倚仲宣楼。
韦庄《江边吟》 -
47
明发别愁何处去,片帆天际酒醒时。
张蠙《南康夜宴东溪留别郡守陆郎中》 -
48
东门匹马夜归处,南浦片帆飞去时。
徐夤《别》 -
49
日暮片帆落,江村如有情。
崔道融《江村》 -
50
寒云淡淡天无际,片帆落处沙鸥起。
左偃《江上晚泊》 -
51
忆与我师别,片帆归沧浪。
陈陶《怀仙吟二首》 -
52
古岸相看残照在,片帆难驻好风生。
李中《送夏侯秀才》 -
53
云收远天静,江阔片帆斜。
徐铉《送薛少卿赴青阳》 -
54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孟贯《春江送人》 -
55
一棹冷涵杨柳雨,片帆香挂芰荷烟。
谭用之《贻钓鱼李处士》 -
56
一锡冷涵兰径路,片帆香挂橘洲烟。
谭用之《送僧中孚南归》 -
57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薛涛《乡思》 -
58
片帆背风渚,万里还湘洲。
皎然《送张彝归长沙》 -
59
n5々数片帆,去去殊未已。
贯休《上冯使君五首》 -
60
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
贯休《春过鄱阳湖》 -
61
皓皓玉霜孤雁远,萧萧松岛片帆开。
贯休《别冯使君》 -
62
船满琴书与酒杯,清湘影里片帆开。
齐己《湘中送翁员外归闽》 -
63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孙光宪《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