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含有食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食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食关键字的句子

[shí]

释义:

第一部分
1

吃饭,进餐。

2

泛指(人或其他动物)吃食物,吃东西。

3

指吸;饮;吞;喝。

4

饭菜,肴馔。

5

引申为主食。

6

泛指食物。

7

粮食。

8

特指米,谷物的子实。

9

俸禄。

10

特指稍食。

11

靠着吃饭;赖以为生。

12

引申为依赖、依靠。

13

耕种。

14

调制饮食。

15

供食用的。如:食品;食盐;食油。参见“食犬”

16

享受,受用。

17

专指享受俸禄,租税。

18

特指鬼神享受祭献。

19

谓祭祀时配享。

20

接受。

21

谓言已出而反吞之,不实行。

22

作为;有为。

23

虚伪,作假。

24

用,使用。

25

龟卜术语。食墨的省称。

26

古代一种博戏的术语。

27

“蚀”。亏缺。

28

“蚀”。特指日蚀、月蚀。

29

引申为蒙蔽。

30

“蚀”。消耗,亏耗。

31

“蚀”。消亡。

32

姓。

第二部分
1

拿东西给人吃。

2

指喂奶。

3

特指使鬼神享受祭献的供品。

4

供养;喂养。

5

宴请;以酒食款待。

6

指食礼。

7

给俸禄。

8

谓以利引诱。

9

“伺”。窥伺,察看。

列表:

  • 1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2

    狗彘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3

    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人也。兽相,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4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5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6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脩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饥者弗,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 7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8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彊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9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10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11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 12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

  • 13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14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乎?”曰:“然。”

  • 15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人,治人者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16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 17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 18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于诸侯,不以泰乎?”

  • 19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 20

    曰:“否。士无事而,不可也。”

  • 21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 22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与?”

  • 23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之矣。且子志乎?功乎?”

  • 24
  • 25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也,则子之乎?”

  • 26

    曰:“然则子非志也,功也。”

  • 27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 28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 29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人,人将相。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 30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 31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 32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恶用是鶃鶃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以妻则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 33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 34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鬬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鬬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 35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 36

    曰:“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 37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 38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 39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九人,上次八人,中七人,中次六人,下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 40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云则。虽疏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 41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供簿正。”

  • 42

    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

  • 43

    告子曰:“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 44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亦在外也?”

  • 45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46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 47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孰重?”曰:“礼重。”

  • 48

    曰:“以礼,则饥而死;不以礼,则得,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 49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则得;不紾,则不得,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 50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粟而已,如何则可?”

  • 51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夕不,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 52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53

    孟子曰:“饥者甘,渴者甘饮,是未得饮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 54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何也?”

  • 55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 56

    孟子曰:“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 57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豆羹见于色。”

  • 58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 59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 60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脍炙而不羊枣?”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