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含有见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见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见关键字的句子

[jiàn]

释义:

第二部分
1

看见;看到。

2

谒见;拜见。

3

见面;会见。

4

指接见。

5

遇到;接触。

6

见解;见识。

7

引申为主意,办法。

8

知道;觉得。

9

引申为辨别。

10

听说;听见;听到。

11

比试;较量。

12

预料;想见。

13

希望;打算。

14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受到。

15

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

16

助词。表示动作持续。

17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结果。

18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谦抑、客套。

19

用在表示长宽、体积等数量词后面。表示约数。

20

方言。犹每。参见“见天”

第四部分
1

“现”的古字。显现;显露。

2

“现”的古字。显示;表示。

3

“现”的古字。现在。

4

“现”的古字。现成。

5

介绍;荐举。

6

进献。

列表:

  • 1

    孟子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2

    孟子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 3

    孟子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4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5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牛未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6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舆薪,则王许之乎?”

  • 7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8

    庄暴孟子,曰:“暴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 9

    他日,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10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 11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12

    齐宣王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13

    孟子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14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 15

    孟子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斵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彫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彫琢玉哉?”

  • 16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焉!”公曰:“诺。”

  • 17

    乐正子入,曰:“君奚为不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 18

    乐正子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 19

    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20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21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 22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王之敬子也,未所以敬王也。”

  • 23

    他日,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 24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 25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而解之。”

  • 26

    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 27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28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孟子,曰:“前日愿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 29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矣。”

  • 30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 31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 32

    曰:“非也。于崇,吾得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 33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34

    世子自楚反,复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35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 36

    陈相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37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孟子。孟子曰:“吾固愿,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夷子不来!”

  • 38

    他日又求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矣。不直,则道不;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 39

    陈代曰:“不诸侯,宜若小然;今一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 40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 41

    公孙丑问曰:“不诸侯何义?”

  • 42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矣。阳货欲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 43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

  • 44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孟子。孟子曰:“子亦来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昔。”曰:“昔昔,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长者乎?”曰:“克有罪。”

  • 45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46

    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之矣。”

  • 47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 48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 49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 50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 51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 52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 53

    万章曰:“敢问不诸侯,何义也?”

  • 54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于诸侯,礼也。”

  • 55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之,召之,则不往之,何也?”

  • 56

    曰:“往役,义也;往,不义也。且君之欲之也,何为也哉?”

  • 57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贤而召之也。缪公亟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 58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 59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60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具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61

    曰:“交得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 62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63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季子;由平陆之齐,不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闲矣。”问曰:“夫子之任季子,之齐不储子,为其为相与?”

  • 64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之。且犹1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1. 犹 : 或作“由”。《孟子正义》作“由”。

  • 65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脩身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66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 67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68

    孟子自范之齐,望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 69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于色。”

  • 70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 71

    盆成括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杀?”

  • 72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