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含有文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文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文关键字的句子

[wén]

释义:

第一部分
1

彩色交错。亦指彩色交错的图形。

2

纹理;花纹。

3

字,文字。

4

谓刺画文字或花纹。

5

文章。

6

南北朝时,专指韵文。与散文相对。

7

撰写文章。

8

文辞,词句。

9

指文字记载。

10

文才,才华。

11

谓有文才,有才华。

12

有文彩,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13

柔和,不猛烈。

14

指锦绣等织物。

15

指礼乐制度。

16

指礼节仪式。

17

指鼓乐。

18

泛指曲调。

19

指表现形式;外表。

20

法令条文。

21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如:天文;地文;水文。

22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23

美,善。

24

文德。

25

谓有文德。

26

文言的省称。与“白话”相对。如:半文半白。参见“文白”

27

指人文学与社会科学。与理、工科相对。参见“文科”

28

谥号。

29

周文王

30

晋文公

31

金属钱币的正面。

32

量词。钱币的单位。

33

量词。纺织物的单位。

34

姓。

第二部分
1

修饰;文饰。

2

掩饰;粉饰。

3

“紊”。乱。

4

“汶”。不明貌。参见“文文莫莫”“文文墨墨”

列表:

  • 1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 2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

  • 3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4

    齐宣王问曰:“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 5

    曰:“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 6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7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王之勇也。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8

    对曰:“昔者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 9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 10

    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 11

    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 12

    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 13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王不足法与?”

  • 14

    曰:“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 15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 16

    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17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18

    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 19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 20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 21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 22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王。师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 23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 24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25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 26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27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其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 28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 29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 30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绣也。”

  • 31

    “交闻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 32

    孟子曰:“待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王犹兴。”

  • 33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饱。不煖不饱,谓之冻馁。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 34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王也。”

  • 35

    高子曰:“禹之声,尚王之声。”

  • 36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王,则闻而知之。由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