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含有且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且关键字的句子。

孟子中含有且关键字的句子

[qiě]

释义:

第一部分
1

此;今。

2

苟且。

3

应当。

4

副词。将要。

5

副词。将近,几近。

6

副词。再,又。

7

副词。姑且;暂且。

8

副词。尚且。

9

副词。即,就。

10

副词。岂,难道。

11

副词。犹何。表示反诘。

12

副词。尚;还。

13

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约相当于“又……又……”。

14

连词。连接两个动词,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

15

连词。而且;并且。表递进。

16

连词。还是,或者。表选择。

17

连词。却;但是。表转折。

18

连词。与,及。表并列。

19

连词。若,如果。表假设。

20

连词。即使,纵然。表让步。

21

助词。用在句首,表示提挈,犹夫。

22

“抯”。取,拿。

23

姓。

第二部分
1

多貌。

2

恭敬貌。

3

犹具,都。

4

承籍。

5

助词,用于句末,犹啊。

6

用于人名、地名。如《汉书‧高帝纪上》有龙且、《地理志上》有且兰

7

“趄”

8
第四部分
1

“徂”。(1)往。

2

列表:

  • 1

    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 2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 3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 4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 5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 6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 7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智?”

  • 8

    “然则圣人有过与?”

  • 9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 10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 11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 12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为也。”

  • 13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14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 15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往见,夷子不来!”

  • 16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 17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 18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 19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彊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20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子食志乎?食功乎?”

  • 21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 22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 23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 24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 25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不可。”

  • 26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 27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 28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犹1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1. 犹 : 或作“由”。《孟子正义》作“由”。

微信服务公众号

微信服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