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含有不关键字的句子
中庸中含有不关键字的句子。
中庸中含有不关键字的句子
不[bù]
释义:
第一部分
无,没有。
非,不是。
不到,未。
副词。表否定。
副词。表禁止。勿,不要。
副词。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副词。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覆问句的作用相等。
副词。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
副词。“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名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副词。跟“便”“就”搭用,表示选择。
副词。方言。不用;不要(限用于某些套语)。如:不送,不谢。
助词。无义。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
助词。无义。表示反问语气。
通“丕”。大。
第五部分
邪僻。
鄙,不敬重。
列表:
-
1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第一章1.2 -
2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中庸》第一章1.3 -
3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第四章4.1 -
4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中庸》第四章4.2 -
5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4.3 -
6
道其不行矣夫。
《中庸》第五章5.1 -
7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第七章7.2 -
8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第九章9.1 -
9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中庸》第十章10.3 -
10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中庸》第十章10.4 -
11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10.5 -
12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10.6 -
13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10.7 -
14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10.8 -
15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第十一章11.3 -
16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第十二章12.2 -
17
道不远人。
《中庸》第十三章13.1 -
18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第十三章13.2 -
19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中庸》第十三章13.3 -
20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第十三章13.6 -
21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中庸》第十三章13.8 -
22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14.1 -
23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第十四章14.2 -
24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中庸》第十四章14.3 -
25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14.4 -
26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中庸》第十六章16.2 -
27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中庸》第十六章16.4 -
28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中庸》第十六章16.5 -
29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中庸》第十八章18.3 -
30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中庸》第二十章20.7 -
31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中庸》第二十章20.8 -
32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中庸》第二十章20.15 -
33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中庸》第二十章20.16 -
3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第二十章20.18 -
35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中庸》第二十章20.19 -
36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中庸》第二十章20.21 -
37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中庸》第二十四章24.4 -
38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中庸》第二十五章25.2 -
39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中庸》第二十六章26.2 -
40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中庸》第二十六章26.5 -
41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中庸》第二十六章26.7 -
42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中庸》第二十六章26.10 -
43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中庸》第二十六章26.12 -
44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中庸》第二十六章26.13 -
45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中庸》第二十六章26.15 -
46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中庸》第二十六章26.16 -
47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中庸》第二十七章27.4 -
48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中庸》第二十七章27.7 -
49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中庸》第二十八章28.2 -
50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中庸》第二十八章28.4 -
51
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中庸》第二十八章28.5 -
52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中庸》第二十九章29.2 -
53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中庸》第二十九章29.3 -
54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中庸》第二十九章29.4 -
55
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中庸》第二十九章29.6 -
56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中庸》第二十九章29.8 -
57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中庸》第三十章30.2 -
58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中庸》第三十章30.3 -
59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中庸》第三十一章31.4 -
60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中庸》第三十一章31.5 -
61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中庸》第三十二章32.3 -
62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33.3 -
63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中庸》第三十三章33.5 -
64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中庸》第三十三章33.6 -
65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中庸》第三十三章33.7 -
66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中庸》第三十三章33.8 -
67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中庸》第三十三章33.10 -
68
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中庸》第三十三章33.11 -
69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中庸》第三十三章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