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生离的宋诗诗句
描写生离的宋诗诗句。
描写生离的宋诗诗句
生离[shēng lí]
释义:
1
犹生别离。生时与亲友的难以再见的别离。
列表:
-
1
况我有鸰原,九年此生离。
张九成《秋兴 其三》 -
2
人生离合自有数,谁谓江神能见谑。
王之道《次韵秦寿之雷江阻风》 -
3
相思无早晚,生离无近远。
李处权《次韵陈叔易三首 其一》 -
4
秪今摧颓落异县,跬步信宿生离忧。
张嵲《赠赵公旦》 -
5
动辄生离间,岂不负心乎。
史浩《童丱须知 舅姑篇》 -
6
不恨良媒恨妾身,生离不为夫征戍。
范端臣《新嫁别》 -
7
旧馆生离思,新愁阙寄音。
姜特立《旅怀》 -
8
不用更求驱豆术,人生离合判悠悠。
陆游《无题》 -
9
平生离骚读千遍,屈沱秭归要亲见。
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
10
买臣贫贱妻生离,行歌负薪何媿之。
梅尧臣《会稽妇》 -
11
人生离合风前叶,聚首亡何复离群。
杨万里《舟中追和张功父贺赴召之句》 -
12
人生离合风中云,白发相逢有几人。
杨万里《送吉州太守胡平一寺正赴召》 -
13
累月追随今别离,人生离合岂无时。
朱熹《次韵别范伯崇二首 其二》 -
14
辛勤哺雏寄鹊巢,子母生离因尔逐。
梅尧臣《和永叔六篇 代鸠妇言》 -
15
死生离合地,搔首一悲吟。
吕祖谦《杨信伯郎中挽章二首 其二》 -
16
人生离合间,可喜更可悲。
赵蕃《顷在杭叔骥以离湖日见怀诗相遗舟中无事取而次韵兼呈同舟到衢当示叔骥及其兄法曹》 -
17
人生离合自多感,邂逅更当摇落余。
赵蕃《呈子肃三首 其二》 -
18
亲交生离绝,空叹真游杳。
叶适《送徐洞清秀才入道》 -
19
家山千里云千叠,十口生离两地愁。
曾极《往舂陵作》 -
20
又不见国学先生离文句,变现佛魔麾总去。
张镃《杨秘监为余言初不识谭德称国正因陆务观书方知为西蜀名士继得秘监与国正唱和诗因次韵呈教》 -
21
明日杖藜归故隠,人生离合信难齐。
陈文蔚《岩叟用前韵相留践云岩之约和韵以谢》 -
22
人生离别易感怆,况我垂白今毵毵。
刘宰《代赋三十韵呈李果州》 -
23
相对生离别,浑如落叶轻。
高翥《戍妇吟二首 其一》 -
24
能观雷复地,始信坎生离。
洪咨夔《汤泉》 -
25
悲莫悲生离,老至悲转切。
吴泳《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 其二》 -
26
以色危身岂不知,甘心死别不生离。
杜东《绿珠》 -
27
若无鸿雁蜚,生离即死别。
罗与之《寄衣曲 其一》 -
28
亲朋复遐阻,日夕生离忧。
释文珦《岁暮旅思》 -
29
如说生离苦,天涯海角无由回。
方回《闻笛叹》 -
30
眼里游从惊死别,梦中儿女慰生离。
文天祥《早秋》 -
31
去留具失意,徘徊感生离。
文天祥《胡笳曲 十四拍》 -
32
生离与死别,回首泪纵横。
文天祥《妻第一百四十三》 -
33
落月生离梦,寒蛩助越吟。
连文凤《送周伯旸之余姚》 -
34
省到死生离合处,春风消得几相思。
毛直方《寄梅村山人 其二》 -
35
不敢生离思,应愁损道机。
丘葵《送谊上人归城》 -
36
关山月,关山月,生离别,死离别。
汪元量《关山月》 -
37
人生离合花间蝶,世事浮沉柳外鸥。
汪元量《星子驿别客》 -
38
谓此定何声,百感生离绪。
谢翱《雪中方四隠君访宿有诗忆鹿田风雨旧游奉和并呈吴六赞府》 -
39
时危家如寄,生离恨终天。
罗公升《道逢新婚者》 -
40
新知自乐生离苦,年少情多岂易禁。
刘隲《代意》 -
41
谁言生离别,不知死别离。
徐积《哀哀词》 -
42
歳晏风霜时易失,人生离合事难期。
刘挚《舟次浔阳寄兴国李使君舜卿》 -
43
乐不在欢合,悲不在生离。
沈辽《箫鼓曲》 -
44
去年大潦民无食,子母生离空叹息。
郭祥正《苦寒行二首 其一》 -
45
浮生离合际,志士怀耿介。
郭祥正《送魏掾赴调》 -
46
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
苏轼《与郭生游寒溪主簿吴亮置酒郭生喜作挽歌酒酣发声坐为凄然郭生言吾恨无佳词因为略改乐天寒食诗歌之坐客有泣者其词曰》 -
47
此生离合谁能定,只见龙潭尚宛然。
黄裳《赠致政王朝奉》 -
48
人生离别难为情,莫恋异乡风景好。
李复《送人赴雅州任》 -
49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陈师道《别三子》 -
50
平生离俗得闲多,素发惊秋奈老何。
洪炎《次韵公实七月一日雨感怀二首 其一》 -
51
朝侯暮烹不足道,人生离别安得常。
谢逸《送赵德甫侍亲淮东》 -
52
人生离合自有时,多应不在相如赋。
许景衡《和长门怨》 -
53
睹人莫苦生离思,风月从来共一天。
释怀深《偈一百二十首 其六三》 -
54
依然听曲自低昂,岂忆平生离别苦。
李纲《垓下》 -
55
目断河梁有许愁,人生离合最悠悠。
赵鼎《蒲中杂咏 鹳雀楼》 -
56
生离过死别,不如还相随。
左纬《避贼书事十三首 其一○》 -
57
笑言契阔生离恨,岁月侵寻逼鬓毛。
郑刚中《送张仲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