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歌扇的宋诗诗句
描写歌扇的宋诗诗句。
描写歌扇的宋诗诗句
歌扇[gē shàn]
释义:
1
歌舞时用的扇子。
2
指歌女写上曲目的折扇。
列表:
-
1
明月裁歌扇,轻霞翦舞衣。
胡宿《夫人閤端午帖子 其二》 -
2
山炉馥郁熏歌扇,锦瑟丁宁侑客杯。
宋庠《春社日置酒示客》 -
3
醉后不知歌扇去,归时还是晓钟催。
张元干《奉酬才元席上所赋前韵》 -
4
从容五六客,尚得摇歌扇。
胡寅《题单令双清阁》 -
5
月影移歌扇,花光照舞衣。
曹勋《当置酒》 -
6
鸟起惊歌扇,云移落酒钟。
葛立方《章氏园小集荷池上 其一》 -
7
静留人影摇歌扇,轻动风涟下钓钩。
邓深《赋清映阁》 -
8
绿皱移歌扇,红鲜迓酒壶。
洪适《盘洲杂韵上 彩鹢》 -
9
动人正在阿堵中,妙处犹须着歌扇。
姜特立《续丽人行》 -
10
欲按新声忘旧谱,画鸾歌扇久生尘。
项安世《七月二十日被檄考试出门 其一》 -
11
未醉催歌扇,言归听漏筹。
陈造《送严上舍并寄诸公十首 寄赵景安府判 其二》 -
12
坐觉晴云恋歌扇,看供吟笔泻天池。
陈造《次韵程帅游习池三首 其二》 -
13
鸟啼夕月清歌扇,花发荒原閙舞裀。
薛季宣《艮止亭即事》 -
14
暂近已复远,犹持歌扇障。
欧阳修《落日窗中坐 领边绣》 -
15
夕照留歌扇,余辉上桂丛。
欧阳修《夕照》 -
16
罗绮尘随歌扇动,管弦声杂雨荷干。
欧阳修《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 -
17
光映妆楼月,花承歌扇风。
陈洪《春雪》 -
18
舞衫歌扇,花皷拍板。
释如净《偈颂十首 其三》 -
19
一局棋声转歌扇,醉和归梦入梅边。
韩淲《次韵景瑜 其一》 -
20
百里欢声歌扇底,万家和气酒杯中。
朱天锡《句》 -
21
歌扇舞裙风雨散,野田荒草古今悲。
刘克庄《梦方孚若二首 其一》 -
22
轻薄防歌扇,回旋恋舞衣。
刘克庄《落花怨十首 其二》 -
23
谁架齐云百尺楼,舞衫歌扇贮风流。
赵希逢《和早春层楼》 -
24
舞鼍惊浪翻,歌扇娇云惹。
蔡襄《题延平阁》 -
25
曲终明月闲歌扇,病去寒灰满药炉。
陈允平《己酉秋留鹤江有感》 -
26
帘幙香传歌扇底,莺花影落酒旗边。
董嗣杲《湖山堂》 -
27
歌扇风流忆旧家,一丘落月几啼鸦。
林景熙《苏小小墓》 -
28
恩赐舞衣香未歇,御书歌扇墨犹鲜。
汪元量《歌楼感事》 -
29
一个销金锅子里,舞裙歌扇不曾停。
汪元量《西湖旧梦 其六》 -
30
可人歌扇底,犹有惜春心。
仇远《题扇 其五》 -
31
舞衫歌扇落春梦,山雨浦云牵暮愁。
艾性夫《滕王阁》 -
32
坐从歌扇密,欢任酒杯传。
韩维《毌沆挽辞二首 其二》 -
33
歌扇参差立燕赵,客裾容曳赴原尝。
强至《依韵奉和司徒侍中西园初暑之什》 -
34
点缀酒杯飞细细,侵凌歌扇落绵绵。
强至《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冬节筵间喜雪》 -
35
纨洁裁歌扇,珈明耸髻鬟。
刘攽《咏雪》 -
36
青草暮山歌扇底,美人瑶瑟瞑鸿边。
沈括《丹阳楼》 -
37
腊枝剪断玉莲光,歌扇舞茵争秀出。
韦骧《即席》 -
38
垂杨楼上卷珠帘,歌扇轻摇落絮黏。
韦骧《饯别劝饮》 -
39
闻道使君归去后,舞衫歌扇总成尘。
苏轼《答陈述古二首 其二》 -
40
舞衫歌扇转头空,只有青山杳霭中。
苏轼《次韵王忠玉游虎丘绝句三首 其三》 -
41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苏轼《朝云诗》 -
42
可惜舞衣犹粉黛,不堪歌扇已埃尘。
陆佃《悼亡八首 其三》 -
43
心迷云雨回歌扇,羽散鸾皇转舞裙。
孔平仲《寄张解州》 -
44
已招明月移歌扇,更倩春风试舞腰。
毕仲愈《句 其二》 -
45
明月留歌扇,残霞散舞衣。
宋神宗《赐秦国大长公主挽词三首 其一》 -
46
香槽旋滴珠千颗,歌扇惊围玉一丛。
秦观《中秋口号》 -
47
风将沉燎萦歌扇,雪带梅香上舞衣。
秦观《次韵裴秀才上太守向公二首 其二》 -
48
酒力渐销歌扇怯,入帘飞雪带梅香。
秦观《早春》 -
49
称意中秋月满楼,只嫌歌扇遏云浮。
晁说之《八月十五戏作》 -
50
不道谷飞多作蛊,犹敎歌扇遏行云。
邹浩《戏王寛之 其二》 -
51
歌扇舞衫今太寂,暮云佳句敌汤休。
李新《次韵解君接感怀 其二》 -
52
东山歌扇圆荷动,北海琼酥竹叶开。
李新《和李少卿游北湖六首 其三》 -
53
声入浦云歌扇丽,影浮江月酒罇寒。
吴则礼《与曾公路吕少冯饮曾公卷舟中》 -
54
夜阑白雪回歌扇,舞彻红灯照酒巵。
吴则礼《上元寄鲁侯道辅时二公在真定》 -
55
公子朝回玉宸里,戏弄丹青歌扇底。
夏倪《题宗室永年画犬图》 -
56
分无桃叶把歌扇,只有松枝当谈麈。
葛胜仲《次韵去非留别》 -
57
舞衣歌扇重撩理,百尺朱楼烟树中。
周紫芝《次韵魏定甫早春题咏五首 其三》 -
58
犹将歌扇向人遮。
李清照《句 其一○》 -
59
眼乱互摇歌扇羽,心惊添着粉闱幱。
王洋《和方智善两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