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通幽的宋诗诗句
描写通幽的宋诗诗句。
描写通幽的宋诗诗句
通幽[tōng yōu]
释义:
1
谓与神鬼交通。
2
通往幽胜之处。语出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竹迳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列表:
-
1
竹密通幽迳,桥横逐涧斜。
孙迈《齐山僧舍》 -
2
江山有路通幽梦,鱼雁无情断好音。
李若水《寄宋周臣》 -
3
山泉淅沥通幽户,林叶萧森下晚风。
张嵲《游嶽麓寺三首 其二》 -
4
赤乌白马吐杰句,黄花翠竹通幽禅。
朱槔《辛酉五月望简陈和仲》 -
5
径荒随处长蓬蒿,忽告通幽且尽薅。
朱翌《晨光亭夹径草深庵僧澄锄去之将种桃李》 -
6
大哉一气通幽遐,彼苍高远安能涯。
邵博《泊云安下大风骤雨作柏梁体一篇》 -
7
凉寻小径通幽处,花压栏干竹一亭。
曹勋《题扇二十四首 其一四》 -
8
寒泉绕竹通幽圃,小径穿田入别村。
刘子翬《屏迹》 -
9
琴心三叠得妙旨,华顶一路通幽禅。
范浚《赠青城道人》 -
10
竹径通幽人不来,鸟鸣山静独徘徊。
王十朋《秋日山林即事次叔父宝印师韵 其一》 -
11
通幽亭冷西楼古,过客伤心涕泪横。
王十朋《悼演述二老僧》 -
12
未向夔门访武侯,禅房杖屦谩通幽。
王十朋《胜书记蜀僧也和予游玄通一诗用赠讷老韵酬》 -
13
一径通幽亭面墙,鸟啼林静木苍苍。
王十朋《出郊劝农饭蔬于法石僧舍时方闵雨有无麦之忧因成八绝 其八》 -
14
萧萧竹径细通幽,小刹明窗瀹茗瓯。
喻良能《次韵杨廷秀郎中游西湖十绝 其二》 -
15
诚通幽隠如无间,喜动龙天信有因。
朱熹《甘泽应祈一苏焦槁皆昭远致政宣义丈及仲卿诸友昼夜精虔不出道场之力而昭远丈惠诗反以见属非所敢当辄依高韵和呈以见鄙怀并简同社诸兄友》 -
16
偶向田头问小溪,何妨竹里通幽径。
虞俦《昨日于竹堂后开一迳通南坡甚近从此便于往还遂成日涉之趣矣》 -
17
小廊曲通幽,竹椽亦良好。
陈傅良《止斋曲廊初成》 -
18
移尊来选胜,立马步通幽。
陈傅良《次陈益之韵戏呈汪守充之》 -
19
归来游戏通幽处,笑看危途九太行。
楼钥《赵资政园梅篆》 -
20
竹径通幽处,山云薄暮时。
杨冠卿《癸卯春杂用古语继吴监簿水月即事》 -
21
豆粥通幽径,松杉蔽野门。
袁说友《王氏山居》 -
22
芟夷丛竹通幽径,指点荒城当远山。
蔡戡《新居偶成二诗示邻人李子真 其二》 -
23
鸟道更通幽绝处,恨无足力可登临。
万俟绍之《游天平山白云泉》 -
24
呪光禅寂转相发,润泽徐乃通幽潜。
叶适《赠祈雨妙阇黎》 -
25
旧井远通幽谷水,翠藤新长小窗阴。
徐照《酬翁常之》 -
26
池通幽涧碧如油,试水新鹅小拍浮。
张镃《即事 其一》 -
27
冷蕊通幽信,孤山欠几遭。
葛天民《雪后 其二》 -
28
堆迳残花落艳阳,通幽何处觅禅房。
韩淲《瑞云堂 其一》 -
29
草分支迳通幽沼,竹外人闲度柳花。
韩淲《晚过野趣轩 其二》 -
30
通幽文似呪,招隠句如骚。
周文璞《岸帻》 -
31
玉函捧上五云堆,着意通幽此一回。
周文璞《寄山中道友三首 其一》 -
32
晴沙翳天风动地,挈壶卷席移通幽。
赵汝鐩《饮通幽园》 -
33
通幽云底路,朝接洞中天。
赵抃《次韵程给事会稽怀古即事》 -
34
石通幽室心生白,迳拥寒云步入青。
赵抃《次韵王居卿提刑游云门山》 -
35
海涌通幽一径深,怪来时作老龙吟。
释智愚《吴王阖庐墓》 -
36
小彴通幽径,半山生夕阴。
方岳《意行》 -
37
芳意动宿楚,暖脉通幽泉。
范纯仁《游渶川石桥》 -
38
朝看气象浩茫昧,夜归瞑想通幽疑。
王令《甲午雪》 -
39
竹密通幽境,横桥逐涧斜。
王巩《齐山僧舍》 -
40
追梦忘始终,通幽宛如往。
释遵式《念佛三昧诗 其三》 -
41
静极通幽眇,神游岂间焉。
释道潜《次韵聪师见寄 其一》 -
42
小桥流水通幽径,休向朋宾说内观。
黄裳《江下山居》 -
43
山前沙井通幽圃,待得春深弄桔槹。
李复《九月十三日夜偶书》 -
44
曲岸通幽径,疏篱映竹斜。
杨时《汉坂舟行》 -
45
纡余上云垒,禅房忽通幽。
李廌《啸台 其四》 -
46
细泉入竹通幽意,孤策侵苔记独行。
毛滂《清明过下渚湖》 -
47
槲林曲折通幽径,莲荡凋零退晚红。
释德洪《题悟宗壁》 -
48
通幽更穷深,木末见楹桷。
程具《同游道场何山二首 何山》 -
49
跻攀通幽径,鬰密森松竹。
程具《山居 通幽径》 -
50
蜗庐却喜通幽径,岸帻时来一啸长。
程具《章仆射山林》 -
51
小轩佳致信通幽,爽气侵人挟九秋。
李光《游破山通幽轩用前人韵呈同行诸友》 -
52
扁舟来访小丛林,花木通幽院落深。
李光《游智林寺》 -
53
背郭通幽面翠微,病躯野性最相宜。
李光《迁城南新居》 -
54
-
55
时开竹户通幽径,旋结茅庵傍小池。
李光《己巳二月已发书殊不尽意偶成长句寄诸子侄并示元发商叟德举资万里一笑》 -
56
碧山盘屈白云凝,竹径通幽水石清。
李纲《黄道夫约游南山无名菴谒包法师》 -
57
稳看林间上番笋,惜无余地可通幽。
曾几《寓广教寺东轩》 -
58
三径手自开,一一通幽处。
郭印《前十三章未见营创之意因成古风》 -
59
先生早悟此,寂照通幽微。
郭印《谢曾帅养生诀》 -
60
分委江流驶,通幽径路长。
郭印《云溪杂咏 其四》 -
61
力课顽僮移断甓,小通幽径养苍苔。
郑刚中《西邻桑间有隙地从可五丈其横五分之一荒蔓瓦砾之所聚也邻翁借予栽竹因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