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平水的宋诗诗句
描写平水的宋诗诗句。
描写平水的宋诗诗句
平水[píng shuǐ]
释义:
1
平治水利。
2
指银子的标准成色。
3
集市名。
4
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平水支流得名。
列表:
-
1
长信宫中叶满阶,洞庭湖上波平水。
龚宗元《捣砧词》 -
2
-
3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陆游《初发夷陵》 -
4
沙平水浅木叶下,揺楫渡口生微波。
陆游《行牌头奴寨之间皆建炎末避贼所经也》 -
5
念昔平水土,棋布画九区。
陆游《禹祠》 -
6
平水长先晓,无风也自涛。
杨万里《晓泊舟庙山》 -
7
飞流迸空起,平水和天摇。
杨万里《雪后领儿辈行散》 -
8
平水儿童犹诵习,鸡林贾客亦争求。
喻良能《读乐天诗》 -
9
鼻祖有功平水土,耳孙无宅寄邱陵。
项安世《次韵王醇甫藏秃笔三首 其一》 -
10
霜净波平水落湾,我行正在画图间。
张孝祥《蕲春道中》 -
11
江西久无金华伯,平水未识元微之。
陈造《帅寄诗再次韵》 -
12
野桥平水过,村路蹑花归。
陈造《丁酉道中暮春》 -
13
竞传平水市,或博乐浪金。
陈造《次韵盛教授》 -
14
清篇自昔传平水,妙曲何人和郢中。
陈造《次韵郭教授雪二首 其二》 -
15
传抄可但闻平水,老瘦从知笑饭山。
陈造《贺程帅因任四首且言久缺诗筒之意 其四》 -
16
春度乱山绿,风回平水湍。
薛季宣《袁口回棹有感》 -
17
地褊山成簇,溪平水不奔。
徐似道《题仙居道中》 -
18
上峡扁舟稳,滩平水不波。
黄人杰《峡中山高巳牌方见日色》 -
19
雨过山新沐,风平水漫流。
陈傅良《次陈益之韵戏呈汪守充之》 -
20
短桥平水树清深,树外云生漠漠阴。
韩淲《次韵成季 其二》 -
21
向晚菱歌起,风平水不流。
徐玑《梦成》 -
22
堤平水弥漫,径遶竹浄修。
刘学箕《北山园山石为形势买盗夜半择其尤者窃去累日怀抱作恶赋诗以纪鬰鬰》 -
23
不然潇湘水清寒矶月,沙平水晚露低昻。
程珌《于潜佳丞四明人同年友也方此掉鞅百未一见而来书罗缕无非归与语岂醉梦书邪三诗见寄亟占数语正之》 -
24
卢六驱风能破屋,陈三平水可倾城。
华岳《思故人》 -
25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洪咨夔《泥溪 其一》 -
26
石纽之禹为帝平水土,周家创业系我彭濮人。
程公许《岷峨叹》 -
27
天净风平水不痕,浮骖带雪系篱根。
史弥宁《浮骖》 -
28
乃命禹,平水土。
严羽《涂山操》 -
29
禹乃嗣兴,载平水土。
王柏《畴依 其四》 -
30
心平水不波,见远山无碍。
刘翼《题平远轩呈竹溪玉堂》 -
31
树远天疑尽,江平水却流。
释绍嵩《登楼次朋上人韵》 -
32
云收谷浄山新霁,风定沙平水不波。
李曾伯《月峡重九感怀》 -
33
莫是当年平水日,曾驱鱼鳖渡渔梁。
胡仲参《渔梁岭禹庙》 -
34
傍阑多少人观政,要与桥平水与清。
陈着《应百里李天益来求作奉川十咏似之 庆登桥》 -
35
文命力能平水土,阿衡功亦格皇天。
李师中《客有写真者见予因以三诗赠之 其二》 -
36
清平水流漫,东去入脩竹。
韩维《南溪》 -
37
雨歇云垂地,潮平水接天。
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其一一》 -
38
力平水土势回天,功业三千五百年。
宋无《大禹祠》 -
39
天晴万里无纤风,江平水面磨青铜。
曾巩《喜晴》 -
40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 -
41
楼迥山饶翠,湖平水漫黄。
刘定《游齐山招提二首 其一》 -
42
莫教望见延平水,待与天地除凶妖。
徐积《剑仙》 -
43
东望海,西望湖,山平水远细欲无。
苏轼《再和》 -
44
下得寒滩水漫流,山平水远更清幽。
张舜民《下滩二绝句 其一》 -
45
昔年平水患,尽力在斯民。
朱长文《英宗皇帝挽词五首 其二》 -
46
跃入延平水,三日飞霹雳。
苏辙《赋丰城剑》 -
47
天街极目如平水,胡人走马天街里。
孔武仲《胡人走马行》 -
48
剑出延平水,竹化葛陂翁。
刘跂《费家风次韵二首 其二》 -
49
榆落山连垒,川平水带城。
李复《观山郊阅武 其二》 -
50
峡崄山将合,江平水却流。
陈师道《登城楼》 -
51
沙平水浅南山下,千角万蹄如此画。
崔鶠《和老人观牧图》 -
52
瓜州东望西津山,山平水阔生寒烟。
蔡肇《烟江叠障图》 -
53
山平水远含变态,是中有句无人知。
谢薖《王摩诘四时山水图》 -
54
游目托远怀,平水念禹功。
谢薖《同陈虚中洪驹父登拟岘台观水涨》 -
55
岂知中有古邠州,十里沙平水漫流。
韩驹《送许少卿出守邠州》 -
56
山平水远望不尽,木落草枯霜始寒。
李纲《自分水岭过江南》 -
57
沙平水澹近江浦,天阔山遥多夕阳。
李纲《宿安仁云锦堂》 -
58
琴因声急弦难续,流为池平水不鸣。
王洋《因同年见过有感》 -
59
路转山容改,潮平水色回。
李弥逊《发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