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乌台的宋诗诗句
描写乌台的宋诗诗句。
描写乌台的宋诗诗句
乌台[wū tái]
释义:
列表:
-
1
却下乌台建隼旟,侯封归去袭龙舒。
汤悦《送季大夫牧舒州》 -
2
峩冠上乌台,直谏汲长孺。
仲并《送周元特侍郎守宣城》 -
3
一公丞乌台,一公相黄阁。
王之望《赠范觉民》 -
4
鴈塔他年曾接武,乌台今日自生风。
黄公度《西湖会同年和巫子先韵》 -
5
不知把烛高谈许,曾举乌台诗帐无。
杨万里《游定林寺即荆公读书处四首 其四》 -
6
乌台竚风采,纶闱须典诰。
喻良能《送高炳如倅天台》 -
7
乌台凤沼承亲擢,尚有孤忠简圣明。
李洪《和寺丞叔赐对亲奉玉音叙及家世韵 其二》 -
8
乌台当日选名流,佥谓君才与我优。
虞俦《林正甫与子中春并命为御史正甫按刑浙东道别去兼旬而予衔命按视宫陵经越上获一再款语临行有诗因次其韵 其一》 -
9
当年抗疏动宸旒,骑省乌台许遍游。
虞俦《章枢密挽诗 其一》 -
10
乌台此去真朝夕,剑履还须去尚方。
虞俦《送朱宰 其一》 -
11
向来罗织脱一死,至今诗话存乌台。
楼钥《次韵东坡武昌西山诗》 -
12
鹢首浮仙路,乌台接禁涂。
赵善括《上王右司三十韵》 -
13
元祐乌台士,江西董白须。
曾丰《寄殿院谢艮斋 其一》 -
14
故人饶鹤发,新论凛乌台。
曾丰《寄殿院谢艮斋 其三》 -
15
昔在乌台誉已休,旋分符竹政仍优。
赵蕃《喜雨投詹信州口号六首 其三》 -
16
明年樱笋成时候,不在乌台即玉堂。
刘过《上袁文昌知平江五首 其二》 -
17
使君人物旧乌台,天听虽高力挽回。
刘过《喜雨呈吴按察 其一》 -
18
闻说乌台欲勘诗,此身幸不堕危机。
戴复古《曾景建得罪道州听读》 -
19
匪伊丹诏日边至,策足乌台陟端揆。
许应龙《赠林倅》 -
20
乌台有月身何及,犴狱无天泪谩弹。
华岳《狱中责廷尉 其一》 -
21
乌台纵好羞呈身,十年江海心朝廷。
程公许《泸水清》 -
22
老年绛帐聊开讲,当日乌台要勘诗。
刘克庄《别敖器之》 -
23
忆被乌台劾,聃非传偶同。
刘克庄《挽方德润宝学三首 其二》 -
24
无功上麟阁,有案在乌台。
刘克庄《题近藁二首 其一》 -
25
甫入乌台宾客贺,举朝侧耳听抨弹。
刘克庄《耄志十首 其三》 -
26
濮园议起沸乌台,传语欧公莫怨猜。
罗大经《濮议》 -
27
龙怕乌台勘,人疑蕙帐寒。
王柏《题蛰庵》 -
28
绿章并按闲池沼,岂但乌台要勘诗。
方岳《除夜 其四》 -
29
世袭乌台誉,身辞鹓阁荣。
卫宗武《挽常蒲溪端明二首 其一》 -
30
将幕闲留滞,乌台误选抡。
张伯玉《蓬莱阁闲望写怀》 -
31
乌台无复诗公案,弄月嘲风亦偶然。
胡仲弓《和刘后村杂兴 其七》 -
32
乌台清要地,门户少曾开。
顾逢《王巨卿御史西塾》 -
33
犹记乌台第一章,当年物论忒雌黄。
王义山《挽竹芗龚侍郎 其一》 -
34
曩在乌台已风采,特烦龙节更澄清。
王义山《谒按察马佥事 其一》 -
35
乌台执白简,妙选刚正姿。
姚勉《日食罪言》 -
36
苍野骚魂惟我吊,乌台诗案倩谁刊。
乐雷发《濂溪书院吊曾景建》 -
37
合须豪饮酬佳赏,不共乌台御史来。
陈舜俞《中秋佳月独游垂虹亭有怀胡完夫苏子瞻钱安道 其三》 -
38
乌台凤沼登耆旧,屈指如公几正人。
方回《次张鹏飞解官旧韵》 -
39
黄閤紫枢乌台官,有求可以唾手得。
方回《送郝同知》 -
40
准拟鸣珂来凤沼,徘徊抱玉下乌台。
陈允平《送赵知县归天台》 -
41
不管乌台湿红雾,妾家有夫事犂锄,妾家有子尚啼饥。
陈普《蚕妇辞》 -
42
试问依檐双老桧,何如列柏在乌台。
仇远《与子野过永仙观循西城以归邂逅李戒甫夕山西爽诗料满目子野明发诗来予次韵 其一》 -
43
乌台夜雨伤神,赤壁秋风岸巾。
陆文圭《赤壁图二首 其二》 -
44
第三榜中第二人,今在乌台为察视。
王禹偁《送姚著作之任宣城》 -
45
老凤池边蹲不去,饥乌台上噤无声。
李复圭《句》 -
46
昔公长乌台,奏囊成殿帷。
吕陶《再和胡右丞视学》 -
47
名自乌台发,恩从凤沼深。
苏辙《傅银青挽词二首 其一》 -
48
乌台御史辞讐校,头白空余汗简人。
范祖禹《和张芸叟左司被赐资治通鉴》 -
49
名节稍从言路爱,待向乌台观慷慨。
黄裳《赠谢殿元》 -
50
乌台章疏风霜劲,璧水诗书日月闲。
黄裳《送翟司业赴南康 其一》 -
51
青云脱屣乌台峻,白首含香画省清。
张耒《黄几道哀挽》 -
52
鹿苑西湖上,乌台北斗旁。
许景衡《寄竹阁臣师》 -
53
乌台坐逼痴床南,见事风生勇成癖。
葛胜仲《沈必先殿院用策字韵赋诗见赠谨依韵和时居盛林》 -
54
乌台千载话,他日自辉光。
王庭珪《清江留别任子严》 -
55
平地便开丞相府,乌台先跨玉花骢。
王庭珪《送王舍人赴明州过阙二首 其一》 -
56
联事乌台余病骨,仰看麟阁写英姿。
张守《送德远枢密初召赴经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