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言文手册:伏
古汉语文言文汉字伏拼音、解释、造句和示例。
伏
伏[fú]
fú
- 
1〈动〉趴。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动〉俯伏。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 
3〈动〉埋伏。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孙膑减灶》 
- 
4〈名〉伏兵。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 
5〈动〉隐蔽,隐藏。 “福兮祸所伏。” 《老子》 
- 
6〈动〉降低;低落。 “日光穿漏,伏波不兴。” 韩愈《南海神庙碑》 
- 
7〈动〉保持;怀。 “伏清白以死直兮。” 《离骚》 
- 
8〈动〉居处;居住。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 《左传·定公四年》 
- 
9〈动〉佩服;敬佩。通“服”。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史记·垓下之战》 〈又〉动使动。使……佩服。 “《庄子 《唐翁猎虎》 
- 
10〈动〉制伏。“降龙伏虎。” 
- 
11〈动〉受到(应得的惩罚)。 “后壹奸罪发露伏诛。” 《三国志·吴主传》 
- 
12〈名〉伏天。 “伏日,诏赐从官肉。” 《汉书·东方朔传》 
词组
- 
1【伏惟】俯伏思量。下对上的敬词。 “伏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